在有機蔬菜種植區、有機瓜果種植區、保鮮包裝區、生態園林景觀區等不同區域內,記者看到,紅的番茄、綠的秋葵、黃的金針,還有黑麥、黃豆、紫薯、灰谷……處處五彩繽紛,一派生機盎然。這是8月26日記者在濟源市王屋鎮竹泉村的濟源君源有機農場看到的喜人景象。
“這里以前是灘涂地,根本不能種莊稼。實施土地開發后,市里將其他多余的土拉到這里,硬是造出了1000余畝高標準的水澆地。”竹泉村黨支部書記郭宗軍告訴記者。正是看中了這塊從未種過莊稼的“處女地”,河南君源有機農場在此承包了600余畝地,還招了不少附近的村民打工,“每年公司付給村民的土地流轉費和村民的務工收入要超過200萬元,農民既不耽誤自家農活,又多了一份收入。”君源有機農場技術部的陳永平說。
近年來,隨著濟源經濟的迅猛發展,城鄉建設的日新月異,土地調控和經濟發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,挖掘土地潛力,成為濟源市委、市政府關注的焦點。“既要嚴格保護耕地,又要滿足建設用地需求,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保障和支撐。”分管農業的濟源市副市長孔慶賀說,“要實現這個目標,除了節流——節約集約用地之外,還要開源——開發整理土地,‘造’出一片片肥沃的莊稼地,‘造’出一片片用來置換的建設用地。”
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,促進土地集約利用,解決土地供求矛盾,確保我國18億畝耕地紅線,自2005年起,濟源市將土地開發整理工作列入了全市“3+1”工作臺賬。
“不管是荒山地還是灘涂地,不管是大塊地還是小塊地,只要合乎要求的,我們就不放過,就要把它開發出來、整理出來。”濟源市土地整理中心副主任孫虎成說。
一是通過平整土地、改良土壤、基礎設施配套等手段,對荒山、荒地、荒灘等地塊進行優化整理,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,有效地增加了耕種面積;二是通過對山區及部分平原鎮的低效零散地塊進行整理,將零散地塊“化零為整”,對溝渠、護坡等配套工程的改造,提高了耕種質量,增加了產量。
五龍口鎮沁河灘是濟源市第一個土地開發項目,涉及留村、化村、逯村、馬村4個村。原本“坑坑洼洼,沙化嚴重,布滿荊棘,無法耕種”的河灘地,現在今非昔比,變成了集中連片、適宜耕作的肥沃地,可種糧食作物,也可發展經濟作物,這里培育出的“沁河酥梨”已成為當地一張響當當的創富名片。
此外,濟源市還將土地開發整理與推進農業產業化相結合,把土地整理后新增耕地,通過土地流轉的方式促進農業規?;洜I產業化發展;與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工作相結合,通過對搬遷農戶進行補助、配套建設集中居住區基礎設施等方式,引導群眾向中心村、鎮區、城區集中居??;與“空心村”治理相結合,通過科學規劃、縮宅擴耕、縮村擴耕、綜合改造、“遷戶并村”,促進農村土地集約節約高效利用;與農村增收相結合,通過土地開發整理,增加了耕地數量,提高了耕地質量,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,使農民增加了收入,得到了實惠。
規劃、勘查、施工、修路、修渠、打井、架電、植樹……在濟源市國土、財政、交通、林業等多部門的共同努力下,一片片荒山荒坡地、河谷灘涂地,變成了“田成方,路成框,樹成行,旱能澆,澇能排”的高質量耕地。
秉承著堅韌不拔的愚公移山精神,10年來,濟源市共治理空心村74個、尾礦庫6個、磚瓦窯廠32個,共完成土地整理項目311個13.1萬畝,土地開發項目302個,新增耕地3.04萬畝。
土地開發整理使更多的農村都擁有了發家致富的拳頭產品:梨林鎮南官莊的中草藥、裴城村的食用菌,下冶鎮朱莊村的軟籽石榴、韓彥村的改良紅果,承留鎮倉房莊村的林下養殖、衛福安村蔬菜制種,克井鎮棗廟村的冬凌草、思禮鎮鄭坪村的盧仝茶,還有大峪鎮硯瓦河村的芍藥觀賞園、五龍口鎮裴村的櫻桃采摘園等。這些多姿多彩的現代農業不僅吸引著外人的腳步走進小村,也為村民帶來了可觀的收入。收入究竟有多可觀?承留鎮倉房莊村農民周地動說:“通過林下生態養雞下的雞蛋,俺們不論斤賣論個賣,最貴的一枚能賣到6元錢,你說可觀不可觀。”
不少老百姓都高興地反映說:“土地開發就是好。老百姓不用拿一分錢,有地種,還能增加收入!” 土地開發整理在興農富農的同時,也使建設用地得到了有效保障,一大批重要基礎設施、重大招商引資項目和重點民生工程及時落地,為濟源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。記者在虎嶺、玉川兩個省級產業集聚區和濟源市高新產業技術開發區看到,富士康科技、中國煤科、力帆汽車、伊利奶業、雙匯集團等一批國際知名企業紛紛在此投資興業,有效促進了濟源高成長性產業的快速發展。這里分布著眾多國家級、省級和市級不同性質的“中心”,也如同雨后春筍,煥發著無限的勃勃生機。